周秦古雅乐
?
周秦音乐文化是中国音乐高度发展的重要坐标。从理论上奠定了我国古代乐律学的基础。“三分损益法”,完整记述了我国五声音阶宫、商、角、徵、羽的名称。为合乐和旋宫的需要,还确立了十二律制为“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
周朝设立了由“大司乐”总管的音乐机构。教学的课程主要有乐德、乐语、乐舞。
六代乐舞据传是历代留传下来的六部史诗性乐舞
,包括黄帝时的《云门大卷》,尧时的《咸池》,舜时的《大韶》,禹时的《大夏》,商汤时的《大闱》,以及演述周武王伐纣战争活动全过程的《大武》。它们在周代被用于宫廷祭祀天地、山川、祖宗等重大典礼活动。其中特别是《大武》和被认为歌颂文德为主题的《大韵》,更被经常演出于天子大祭、礼学、养老等典仪中。
周代宫廷除乐舞之外,宫廷中另有用于天子祭祖、大射、视学及两君相见等重要典礼的大典乐歌,如颂、雅;以及后妃们在内宫侍宴时唱的房中乐,不用钟、磬,只用琴、瑟伴奏。相传为黄帝至周武王各代所制的六乐,
用于天子和少数王侯亲自主持的祭祀大典和重大的宴享活动,后世的儒家把它奉为雅乐的最高典范。
春秋以后,礼崩乐坏,征战不休。到了秦代,统一时间短,百废待兴,虽然设立乐府官署之名,但仍然没有采集之实。汉承秦制,经济凋敝,乐府机关也只能习常肄旧,无所增更,勉强维持而已。经过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到汉武帝时,国力变得大为雄厚,正式扩大乐府的规模。??????
汉魏古乐
如果说周秦是礼乐的大繁荣期,那么进入汉朝,这种富有强烈阶级形态的音乐在初期反而不被皇帝们所看重。
汉初的宫廷音乐,大体沿袭旧制,但是大多已经失传,古雅乐除了留下秦代传下的《韶舞》外,大多只有形式而已。大家比较熟悉的刘邦《大风歌》的曲调显然就是楚地的民歌,这其实和刘邦的生活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刘邦非常喜欢故乡楚国的歌舞,故掌权后积极提倡宫廷音乐多用楚声,极力推崇民间俗乐。
到了武帝刘彻就更加注重俗乐。在两次遣张骞出使西域的过程中,不仅使经济得到了发展,并通过西域和西南各族与印度、越南以及各国进行了文化交流,此外更是专门派遣乐府官员收集民间音乐以及域外音乐。因此当时的宫廷音乐融合了中原、楚地、蜀地的俗乐,更兼收西域以及域外的民族音乐。刘邦、刘彻注重俗乐的观念其实很好理解。前有秦二世奴隶主、地主贵族政权的教训,当下又是汉武盛世,基于民间音乐可以反映民情、政情的的认识和政治上的自信,而敢于放宽对它的限制,并积极利用民间音乐来为自己服务,自然对巩固统治阶级的手段之一“礼乐”没有那么注重。
汉魏六朝以乐府民歌闻名。“乐府”本是汉武帝设立的音乐机构,用来训练乐工,制定乐谱和采集歌词,其中采集了大量民歌,后来,“乐府”成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名称。
汉乐府诗主要保存在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十二类中的七类里,雅乐在《郊庙歌辞》类,《铙歌》十八曲在《鼓吹曲辞》类,民歌主要在《相和歌辞》、《舞曲歌辞》和《杂曲歌辞》类。汉乐府民歌内容丰富,
但是到了西汉后期,随着政治经济的下降,统治阶级中礼俗思想又有所抬头,比如哀帝刘欣。在他还是定陶王的时候就对俗乐有所不满,甚至在他登基前的几个月就迫不及待全数废黜乐龙虾府中从事民间音乐的乐工数百人。当然,这种违背发展规律的做法并没有获得预期的效果。总之,汉朝的宫廷音乐几乎都为民间歌曲和外来音乐支配。
那么民间歌曲是直接未经加工就在宫廷里演奏吗?不完全是,还是要经过整理和编配。武帝时,著名音乐家李延年就是当时乐府中的“协律都尉”,他对民歌的收集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民歌经乐府整理,加上管弦乐的伴奏,就是所谓的“和歌”。在《宋书?乐志》中就有相关的记载:“相和,汉旧歌也。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
相和歌的表演形式主要是独唱为主,边唱边击鼓,丝竹乐队在旁伴奏的形式。在歌前歌后还有单独由乐队奏出的引子和尾声。而伴奏乐队通常是用笙、笛、节鼓、琴、瑟、琵琶、筝七种组成,根据不同的歌曲会稍加改动。像《櫂歌行》《白头吟》《罗敷》《艳歌何尝行》等都属于这类,大家有兴趣的可以查下这些乐府诗歌。
外来音乐在汉魏宫廷中也占有一席之地。汉代北狄游牧民族和西域音乐的传入,使得中国鼓吹乐飞速发展。鼓吹乐就是以击鼓和吹笳、角为主奏,主要是由驻守边防的士兵们向当地牧民习得作为娱乐,后流入宫中。
按照使用场合来看,主要分为四种:用于宴乐群臣的“鼓吹”,主要运用排箫和胡笳演奏;军中马上所奏的乐歌“横吹”,主要运用鼓和角演奏;在军队凯旋归来奏唱于大殿的“短箫铙歌”,主要运用排箫和铙;以及专门在游船上演奏的乐歌“箫鼓”,武帝的《秋风辞》中就有说到:“箫鼓鸣兮发棹歌”。其中“短箫铙歌”的民歌原词保存的最好,也最为众人所熟知,像情歌《上邪》《有所思》;反战的《战城南》;描写田猎活动的《思悲翁》都是很好的例子。
1.《秋风辞》
秋风辞 (双管独奏,据清《东皋琴谱》改编)群星 - 中国古典音乐历朝黄金年鉴
2.《白头吟》龙虾
白头吟华语群星 - 歌曲合辑
3.《上邪》
上邪褚海辰 - 圣殿——聆听海辰
4.《陌上桑》
《陌上桑》是汉乐府中的一首乐府诗,属《相和歌辞》。又名《艳歌罗敷行》、《日出东南隅行》。这首诗第一段,写秦罗敷的美貌;第二段,写使君觊觎罗敷的美色,向她提出无理要求;第三段,写罗敷拒绝使君,并盛夸丈夫以压倒对方。这首诗以幽默诙谐的风格和喜剧性艺术手法,刻画了一个既美丽坚贞,又聪明的采桑女子形象,洋溢着“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的民间风情,同时也反映出汉代贵族官僚仗势调戏民女的社会现实。
陌上桑华语群星 - 歌曲合辑
5.《楚歌》
楚歌华语群星 - 中国古典乐欣赏-先秦 汉魏六朝
魏晋南北朝古乐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不定的时代,但正是在这样的局面下,音乐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得以空前融合。
在东汉末初乐府分为两个部门,一个是太予乐署,执掌雅乐;另一个是承华令,执掌俗乐;再到曹魏政权时期,把承华令中的鼓吹署(上篇文章中提到的鼓吹乐)独立,又把鼓吹署中的清商乐独立为“清商署”;再到西晋,鼓吹署从承华令中迁到太乐乐府(太予乐署),使得鼓吹曲变为了文人撰写的歌功颂德的雅乐,一改汉代俗乐的民歌风格。
曹魏之后,司马氏统一了中国,史称西晋。在这个时期鼓吹署从承华令中迁到太乐乐府(太予乐署),使得鼓吹曲变为了文人撰写的歌功颂德的雅乐。在历时短短的36年,愍帝司马邺因匈奴举兵攻入而投降,龙虾西晋灭亡了,从此北部地区就形成了所谓“五胡十六国”的混乱局面,南方则由司马睿建立了东晋。
不过在曹魏到西晋灭亡期间,除了曹魏政权设立的清商署外,名士琴曲可是历史长河中一颗耀眼夺目的明珠。
早在汉魏就有许多名士对琴曲有着深入的研究和整理,像司马相如、桓谭、蔡邕、蔡琰,再到魏晋间的嵇康、阮籍等等,久而久之便归纳了古琴曲中十分重要的“五曲、九引、十二操”。其中蔡琰和嵇康分别创作了“蔡氏五弄”和“嵇氏四弄”,合称“九弄”。此外还有流传下的《广陵散》等等。
这样经历了百余年后,就进入了南北朝时期。南朝在东晋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各代;北朝有北魏,东、西魏,北齐,北周,主要由鲜卑贵族执政。动乱不断的政局,造成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反而使得雅乐和俗乐的界限模糊了起来。
南朝乐府除了前代留下的鼓吹曲、相和歌外,新兴的是主要是“江南吴歌、荆楚西声”的清商曲,它主要包括江南、华中西南部分地区的民间音乐,通常分为“吴声歌”和“西曲歌”两大类,上到皇宫贵族下到黎民百姓都对它喜爱有加。
吴声歌通常是五字一句、四句一段的分节歌,伴奏以篪、箜篌、琵琶等为主,像《玉树后庭花》《子夜》《团扇》等仍尚存歌词,大家感兴趣可以查下;而西曲歌的体裁就比较多样,除五言合长短句外,还有四言和七言,如《古今乐录》中就存有《乌夜啼》《莫愁乐》《青阳度》等。
北朝乐府又被史称“北歌”,与南方乐府民歌以描绘爱情居多不同,北方民歌比较豪放,充满操元气息;大多描写健儿们的生活和理想,像《折杨柳歌》与《幽州马客吟》等。
政局的动乱不仅造成雅乐与俗乐的界限模糊,对乐工、乐器和乐曲的题材也有不小的推动,尤其是在北朝。因那些前来传教、经商、朝贺的西域人慕名中土而定居,以国名为姓,其中长于音律者,便在中土传授西域音乐,像北魏的曹婆罗门,世代以弹琵琶著称。加上当时皇室联姻也会娶西域女子,这些女子在入宫时也会携带大批乐工,以及她们国家的音乐,因此各国音乐齐聚长安,由羯族音乐家白智通统一学习,一时盛况,热闹非凡。
在流入的各国音乐中又以龟兹音乐的影响最大,奏乐的乐器也十分出名,像筚篥、羯鼓、铜钹等等都被大家所熟知。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寺庙佛乐。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寺院为达到宣传教义的目的,把梵音佛曲用汉族民间音乐的曲调说唱,这不仅使得寺院佛曲广泛传播,更推动了音韵学的发展,为隋唐后世歌唱和作曲方面的影响极大。
1.幽兰
这首曲子是目前仅存的一首用文字记载弹奏手法的琴曲,曲名全称是《碣石调幽兰》,又名《倚兰》。该谱是南朝梁代丘明所传,现存者为唐人手抄本。该曲的内容,大多是认为借深山幽兰来抒发文人隐士清高的思想。音调清丽沉郁,颇有郁郁不得志之意。
幽兰雨果唱片 - 古琴音乐系列—梅庵琴韵
2.广陵散
关于《广陵散》有诸多说法,但大都承认与《聂政刺韩王》的故事有关。近人杨宗稷明确在《琴镜续?广陵散铺后记》中指出《广陵散》即蔡邕《琴操》中提到的《聂政刺韩王曲》:“广陵散,非嵇康作也,《聂政刺韩王》也。……更以知曲中各段命名曰:取韩、呼幽、亡身、返魂、冲冠,皆与聂政韩王为父报仇之旨相合,其名为《聂政刺韩王曲》毫无疑义。”
全曲旋律丰富多变,情感起伏强烈,在表达怨恨处,悲凉异常,在怫郁处,又有雷霆风雨之势, 把聂政为父报仇的决心和英勇斗争的精神很好的刻画了出来。
广陵散戴晓莲 - 雨果民乐系列-广陵琴韵(精选版)
3.酒狂
酒狂龚一 - 歌曲合辑
隋唐宫廷音乐
隋朝建立了宫廷的音乐体制,分别是七部乐和九部乐。这一项制度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皇宫王朝对于音乐的喜爱,也给权贵王族提供了娱乐方式和审美途径,同时也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唐朝时期,因为频繁的对外交流,让中方音乐也开始与其他民族音乐开始发生碰撞,很好的与各民族的文化相结合,这是音乐体制也逐步发展成为十部乐,这就是在发展中不断完善的过程。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当时隋朝将燕乐作为宫廷中音乐的主导,要知道以往的帝王都是将雅乐奉为正统。这对唐朝的影响也很大,唐代的歌舞之作还被直接称为燕乐大曲。
莫高窟18窟观无量寿经变乐舞 局部
唐高祖登极之后,享宴因隋旧制,用九部之乐,其后分为立坐二部。立部伎有《安乐》、《太平乐》、《破阵乐》、《庆善乐》、《大定乐》、《上元乐》、《圣寿乐》、《乐圣乐》,凡八部。坐部伎有《宴乐》、《长寿乐》、《天授乐》、《鸟歌万寿乐》、《龙池乐》、《破阵乐》,凡六部一般认为典型的大曲可分三大段:一段乃序奏,无歌、不舞,称“散序”;二段乃以歌为主,称“中序”或“拍序”;三段乃歌舞并作,以舞为主,节拍急促,称“破”。最早的大曲是汉代相和大曲,其源于商周时的大型乐舞。相和大曲,汉魏的相和大曲,主要是一种兼有器乐演奏的歌舞曲。也有部分声乐曲和专称为“但曲”的器乐合奏曲。主要作品有《陌上桑》、《东门行》、《白头吟》、《步出夏门行》、《广陵散》、《大胡笳鸣》、《小胡笳鸣》,等等。清商大曲,六朝时,相和歌演变成清商乐,相和大曲在流传过程中受到吴声西曲的影响而有新的发展;同时,在吴声西曲基础上也产生了一部分新的大曲,它的总称为“清商大曲”。隋唐时,清商乐简称清乐,清商大曲才改称“清乐大曲”。其主要曲目有《明君》、《广陵散》、《激楚》、《春江花月夜》、《玉树后庭花》、《泛龙舟》、《斗百草》等。
据唐崔令钦《教坊记》等书记载,唐燕乐大曲的主要作品有《破阵乐》、《绿腰》、《凉州》、《伊州》、《玉树后庭花》、《泛龙舟》等60余曲。法曲的主要作品有《霓裳羽衣曲》、《火凤》、《倾杯乐》、《泛龙舟》等20余。
这里要特别说明下唐代的“宴乐”到底能不能称之为“燕乐”?不能完全等同。广义来看,燕乐乃是指唐代宴会中所奏之乐,那么十部乐和教坊俗乐都能称为燕乐;狭义来看,排除《景云河清歌》这个特例,宋人沈括把唐乐分为三类,“以先王之乐为雅乐,前世新声为清乐,合胡部者为宴(即燕)乐。”,在这种情形下,燕乐=宴乐。宋 沈括 《梦溪笔谈·乐律一》:“自 唐 天宝 十三载,始诏法曲与胡部合奏,自此乐奏全失古法。以先王之乐为‘雅乐’,前世新声为‘清乐’,合胡部者为‘宴乐’。”
同时,隋还进一步发展了法曲。可能许多人都不知道法曲是什么,这是燕乐的一种形式而已,是将汉族与佛教的音乐相结合,随后推广发展而形成的一种形式,只是到了隋唐,便称为了法曲。隋朝就已经继承了法曲,唐朝自然会吸纳更多的外来音乐,也让燕乐地位在音乐中进一步提升。因此隋朝的音乐机构、制度、形式都一一顺延到了唐朝。
唐代主要的宫廷音乐机构中有太常寺两署:太乐署和鼓吹署, 以及宫廷直属的教坊和梨园等,它们之间有明确的分工,每个机构掌管和教习的 音乐都不同。唐时,宫廷乐人们要在太乐署这样的综合类场所进行歌舞人才的管 理和教习;鼓吹署执掌卤簿,着重培养乐人的仪式音乐,负责宫廷统治者的一切 “私人”活动;教坊主要传习的是歌舞和百戏,也包括宫廷燕乐;梨园的主要教 习内容就是法曲。
唐代的音乐文化高度发达,与大唐的繁荣是分不开的, 同时还有统治阶级的重视和政策的支持,促使了唐代的音乐文化达到一个历史的 巅峰。唐朝频繁的外交,使得音乐文化能够相互交流,互补,也吸收了许多特色音乐风格,无论国内外,唐朝都一一容纳,音乐自然飞速发展。这种融合方式不仅使得本来的音乐可以很好的保留,还吸收了不少外来乐器等,让各民族音乐欢聚一堂。当朝统治者对于音乐的鼓励和宣扬,当时唐朝的音乐体制就是唐太宗所创立的,而后唐玄宗更是将音乐推到了顶峰,他的霓裳羽衣曲,我想恐怕是无人不知,他还会多种乐器,可以谈得上是一个优秀的音乐家,还有一个著名的音乐机构也是来源于他,那就是梨园。所以说当政者对于音乐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
1、《上元乐》
《上元乐》又名《上元舞》,唐代最著名的雅乐(古代指帝王朝贺、祭祀天地等大典所用的音乐),作者唐高宗。
古代每逢重要节日或重要事情发生,都要祭祀天地、先祖,并演奏舞曲。由于《庆善乐》音调过于柔和,没有杀气,起不到降神驱邪的效果,《破阵乐》虽然杀气重,但其韵律又不适合雅乐的要求。因此唐高宗专门制作了这首《上元乐》为帝王朝驾、祭祀天地时的专用舞曲。舞者百八十人,每人穿着画有五彩云朵的衣裳,象征天地正气。共有《上元》、《二仪》、《三才》、《四时》、《五行》、《六律》、《七政》、《八风》、《九宫》、《十洲》、《得一》、《庆云》篇章,乐曲凝练威严,舞蹈缓慢庄重,每次重大的祭祀活动都奏这首舞曲。
今已失传。
2、《秦王破阵乐》
最著名的歌舞大曲之一。最初用于宴享,后用于祭祀,属武舞(与文舞相对)类。是大唐鼎盛时期的象征,气势不凡。秦王即唐太宗李世民,“秦”是其登基前封号。
秦王破阵乐 (编钟乐队与歌队)群星 - 中国古典音乐历朝黄金年鉴
3、《功成庆善乐》
又名《九功舞》、《庆善乐》,是唐代最著名的文舞,作者唐太宗。
唐太宗诞生于庆善宫,贞观六年(公元631年),太宗回到庆善宫,在渭水之滨宴请群臣,并赏赐乡亲邻里。想起从前的点点滴滴,太宗不由得感慨万千,遂赋诗十韵,命乐师配上管弦之乐,制成《功成庆善乐》。
4、《霓裳羽衣曲》
唐代中国宫廷乐舞。唐玄宗登洛阳三乡驿,望女儿山所作。
霓裳羽衣曲是唐朝大曲中的法曲精品,唐歌舞的集大成之作。直到现在,它仍无愧于音乐舞蹈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为唐玄宗所作之曲,用于在太清宫祭献老子时演奏。
安史之乱后失传。在南唐时期,李煜和大周后将其大部分补齐,但是金陵城破时,被李煜下令烧毁了。到了南宋年间,姜夔发现商调霓裳曲的乐谱十八段。这些片断还保存在他的《白石道人歌曲》里。
今日的《霓裳羽衣曲》是由已故上海音乐学院叶栋教授根据敦煌藏经洞留存的唐代敦煌曲谱残卷以及收录有唐代筝曲的日本筝谱集《仁智要录》解译的筝曲与宋代词人姜夔发现的著名唐代法曲《霓裳羽衣曲》“中序”部分第一段乐曲组合再编而成。
霓裳中序第一群星 - 中国古典音乐历朝黄金年鉴
燕乐所使用的主要乐器有琵琶、箜篌、筚篥、笙、笛、羯鼓、方响等。安史之乱以后,宫廷音乐衰退,宫廷乐工多散落民间。宋统一后,虽设教坊,沿用唐代旧曲,但宫廷内外演奏的大曲只是唐时盛况的一部分,且规模大为缩减。宋代的大曲开始向歌舞剧演变,许多乐段逐渐变为曲牌,分散于词曲、戏曲、说唱和器乐中,大曲作为独立的音乐体裁则日渐消亡。南宋以后,音乐发展的主流转到市民艺术(戏曲、说唱、城市歌曲等)中,宫廷的燕乐和雅乐都失去了原有的发展势头。
版权声明:
文中部分文字和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小龙虾
小龙虾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