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深沉京胡独奏总谱
编者按:
岭南乡村的美好,隐藏在无数的细节里。方塘传媒与广东省旅游局携手,正在推出“乡愁里的广东”专题系列文章,以优雅的历史人文地理读本,发现最安静的风景,讲述最动人的故事,系统发掘和呈现广东乡村之美。《乡愁里的广东》图书即将出版发行,敬请关注。
文、图|许伟明(方塘智库联合创始人)
【一】
关于番禺沙湾,千头万绪,一切的一切,或者可以从何柳堂说起。
何柳堂生于1874年,生于大富之家。如果按照家族传统的道路,他应该像先辈一样努力考取功名,谋得一官半职为家族争光。
沙湾何族是广州番禺的有名望族,从南宋定居沙湾起,经过近700年的经营,已积累下深厚的祖产家业,通过子弟的科举功名和入朝为官,使得何族在本地享有盛誉。
何族人深谙,若要家族长盛,需要子孙不断获取功名。沙湾何氏凡中秀才、举人、进士者, 分别终生获得祖荫二份、四份、八份——一份祖荫相当于七献田租之值;另外, 还有花红金、靴金、书金、弥补金等奖励。
南宋之后,沙湾何氏子弟高中进士8人,省元1人,举人35人,副榜13人。何氏祖祠“留耕堂”内,“诗书世泽”的牌坊,和一个个“进士”匾额,都彰显着这个家族历代的荣耀。
但何柳堂似乎在读书上造诣并不高,而是自小喜欢学习武艺,精于骑射和剑术。20岁那年,他在广州考场以“背靶而射连中七箭”考取了武秀才。只是这个武秀才不算稀罕,整个清光绪年间,沙湾何族有武举人2人、举人6人、副榜5人、进士2人、武进士1人。
沙湾何氏宗祠内高悬的进士匾额
时间很快来到19世纪的最后几年,清王朝风雨飘摇,封建制度走到穷途末路,科举制也在1905年被废除。而沙湾何族人,也在耕读之外,找到了更多元的生存和发展路径。
尤其是有一些沙湾何族子弟,身处乱世之中,早已放弃为官之途,有部分人选择坐守家乡玩玩音乐。何柳堂已经无法继续求索功名了,于是在祖父的影响之下,把精力集中到了玩音乐上,一玩就成了名家。
广东音乐起源于明万历,成型于清光绪,繁荣于民国。清末,在广州市以及珠江三角洲一带流行着不少“过场”“小调谱”,这种乐队演奏的乐曲,又叫做“八音”“行街音乐”“座堂乐”。广东音乐便是在这些民间音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内容广泛,包括粤剧和潮州音乐、小曲及地方性民歌曲艺等等,但后来一路发展,又专指丝竹音乐。
【二】
何柳堂的祖父叫何博众,兄弟排行老四,人称“博众四”。有几则关于何博众的故事流传至今的故事听起来颇为传奇。
同治年间,有位来自江西的琵琶王挑战何博众的十指琵琶。琵琶王奏一曲《贺寿》,音色丽婉,听者动容。何博众接过琵琶,十指如游龙转凤,琵琶声音如急雨旋风,江西琵琶王甘拜下风。这情节和电影《海上钢琴师》里的钢琴对决真是异曲同工。
另一个故事是,何博众曾从广州城里请一位有名琴师来沙湾教七弦琴,二人在船上时,何博众请师傅奏一曲,船将到沙湾时何博众接过琴试奏,竟比师傅更胜一筹。师傅很气愤:“你奏得这样好,怎么还要找我当师傅?”何博众答:“师傅请勿见怪,刚才师傅演奏时,我已在旁跟师傅学了。”
故事不知真假,但可以肯定的是,何博众的确精于琵琶,而且练就了技法灵活的“十指琵琶”。他所弹奏的“十面埋伏”被形容为“来如千军万马,去若行云流水”。
早期,广东音乐用到的乐器并不多,主要有二弦、提琴(为中国乐器)、三弦、月琴、笛(或箫)组成,俗称“五架头”,又称“硬弓”。
广东音乐纪念馆内正在进行排演
在何博众的年代,广东音乐还处于孕育时期,未能自成一体。但何博众却以精湛的演奏技巧和卓越的音乐才华,维系着一大班民间音乐爱好者,把北方的乐曲和本地流行的粤讴、南音及粤剧牌子、杂曲等熟习于心,互相引奏。
何博众善诗作对,长于绘画,又深谙南粤的民间艺术,如粤讴、南音、杂曲等,在吸收本地民间艺术营养的过程中充分借鉴了其他民间音乐艺术的基础上,以生活体验为依据,运用现实的创作方法,创作了第一批广东音乐作品,如《赛龙夺锦》《雨打芭蕉》《饿马摇铃》等。这些作品虽简单粗糙, 却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他还为后来发展的广东音乐造就了一批人才,使番禺沙湾成为广东音乐的发源地之一,为广东音乐这一乐种奠定了良好的根基。
何柳堂出生在这样的音乐世家,幼年时受祖父何博众的影响和指导,学会“十指琵琶”技法,继承和发展了何氏家族的音乐艺术传统,成为广东著名的琵琶演奏家和作曲家。
【三】
小龙虾养殖 广东音乐文化底蕴深厚,内涵丰富,经过长时间的传承发展,自成体系、风格独特,深深植根于岭南民间。而沙湾能够成为广东音乐的发源地之一并非偶然。
有几个原因促成此事:一是沙湾具有浓厚的岭南文化根基;二是沙湾有一个人数可观的知识分子阶层;三是沙湾的知识份子阶层中,有一批才华卓越的人投身于广东音乐创作。
沙湾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狮舞、广东音乐,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沙湾飘色、砖雕。传统的沙湾飘色活动在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北帝诞举行,由乡中各坊里轮流组织,每次出20~30板色,以八音锣鼓伴奏,在主要街巷巡游表演。2000年,文化部授予沙湾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称号。
在沙湾,古祠堂约100多座,还有一筒竹、三间两廊、镬耳屋、高楼、西式住宅、自由式民居等建筑。这些建筑保存了大量砖雕、木雕、石雕、灰塑、壁画等艺术精品。
这些民间艺术中表现的忠、孝等内容,既是何族对族内子弟进行儒家思想教育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沙湾小龙虾养殖何族青年。
沙湾民居内的砖雕
回到何柳堂的青年时刻,在清末民初的特殊历史背景下, 何氏宗族中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读书人,一反传统“学而优则仕”的路径,“很多人只登科场不上官场, 不愿从政当官,更不愿为军阀卖命,考取功名获得祖荫后,便托言侍奉双亲或以‘仕途凶险’为由, 凭的祖荫所得, 过其宽裕悠闲的生活。”
番禺文史专家司徒彤撰文提出,当时在沙湾,青年们常自由组合演奏音乐和唱粤曲,称为“八音班”“锣鼓柜”,最盛时有三四十个之多。还组建有青年剧团,每逢节日或迎神出会,纷纷表演助兴。
在中国,文人阶段一旦介入到某个事物中,往往会赋予其鲜明的变化。典型的是江南文人对苏绣、昆曲、苏式家具等的介入。在沙湾,文人介入到传统音乐里,他们以文人特有的视野、品味和理念,来重塑传统音乐,提升了广东音乐的意境,促使其精品化、经典化。
鸦片战争以后,由于沙湾毗邻港澳, 旅居海外的人颇多, 对西方文化艺术接触也相对更早和更快。因而沙湾何族一方面得到深厚传统文化的滋养,同时又能吸收借用西洋文化,兼收并蓄,不拘一格,在实用主义的引导下,引进西方乐器为己所用。
到上世纪20~40年代,广东音乐的演奏家们又尝试使用数十种西洋乐器与中式民族乐器合奏,从中筛选出小提琴、萨克斯管、电吉他、木琴等几种,使广东音乐音色变化更丰富,表现力更强。
【四】
何博众这一代人,以自己的博学多才,推动了广东音乐的孕育,但还是过于粗糙。广东音乐真正走向成熟并自成一体,则由他的孙儿何柳堂等人,在原有基础上,结合西方乐器,推动广东音乐走向成熟。
沙湾的三稔厅,建于清代中叶,是沙湾何氏留耕堂族中富户何高尧建起的小宗祠。院子内的三稔树,亭亭如盖。清末民初期间,这里便是何博众,和孙子何柳堂、何与年以及堂侄孙何少霞,创作曲目的地方。后三者后来并称“何氏三杰”,他们在何博众的基础上,创作出了很多经典的曲目。何氏三杰,以何柳堂为首,在何博众的基础上,精通中西乐器,研究粤曲唱腔小龙虾养殖,对粤剧改革贡献卓越。
1921年以前,柳堂在继承祖父博众四等前辈技艺的基础上,先后将先人简单粗糙的作品加以整理提高, 创作了《赛龙夺锦》、《雨打芭蕉》、《饿马摇铃》、《迥文锦》、《七星伴月》等数十首名曲。
后来, 何与年创作了《华胃英雄》、《齐破阵》、《骇浪》《晚霞织锦》、《长空鹤泪》、《华胄英雄》、《侯门弹铗》等; 何少霞创作了《陌头柳色》、《将军试马》、《夜深沉》、《白头吟》等。
1920年代中期,中年的何柳堂在香港“钟声慈善社”任教琵琶和粤曲。并经常到广州、上海等地演出、教学、录制唱片。
小巷深处的耗壳墙
1931年,何氏三杰赴沪,录制了《赛龙夺锦》、《七星伴月》、《迥文锦》、《雨打芭蕉》、《饿马摇铃》等曲目。可见广东音乐的影响力已经影响到了香港、上海等地了。同年,何柳堂还出版了一本石印的《琵琶曲集》。
如今,三稔厅内空余三稔树,很难想象在上世纪20-30年代,在那个广东音乐的鼎盛时期,很多风靡岭南乃至全国的曲子便是从这里创作的,而那些名动全国的音乐家们,他们便是在这里切磋和创作广东音乐的。
后来,何柳堂回到家乡沙湾,生活清贫,患上肺病,这位广东音乐典雅派的开创者在1933年因病离开人世,终年59岁。“何氏三杰”的中年纪最小的何少霞,更早于1942年去世。何柳堂的堂弟何与年自1949年到香港后,一直从事音乐教育工作, 1962年在港病逝。
何少霞病逝后,他在沙湾的居室一直封闭。到2004年,何少霞祖屋由政府托管,尘封了62年的房间终被打开,里面有许多何少霞创作的曲谱,何小提琴、琵琶等乐器等珍贵材料和物件,它们一一诉说那段沙湾往事。
广东音乐与粤剧、岭南画派被誉为岭南三大艺术瑰宝,在海外,凡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广东音乐。2006年5月20日,广东音乐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今天,当雨点落在芭蕉上,谁的耳畔还会响起《雨打芭蕉》,还会想起沙湾的何柳堂?
京剧曲谱网新夜深沉
小龙虾 小龙虾
小龙虾 小龙虾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