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亦同诗选|浪花开遍全世界的地理课本 海风吹白一个东方少年的头_嘉艺流行音乐_流行音乐歌词大全

zxmhctzxmhct 热点资讯 2024-04-19 07:20:24

  风铃铃声下载▓ 冯亦同   第四辑 相约未来城   你的名字   致地球上的第50亿居民   马泰伊·加斯伯尔,1987年7月11日诞生于南斯拉夫(今克罗地亚)萨勒布市,被联合   国宣布为“小龙虾养殖地球上的第50亿居民”,成了家喻户晓的“公众人物”。   一颗小小的水滴   汇进大海,了无声息   你的名字却在人海的边沿   溅起了醒目的涟漪——   因为人海,实在是太稠密了!   每一条河流   都听见你吮吸乳汁的声音   每一座山峰   都看见你伸出襁褓的手臂   ——你的名字   长成了一棵消息树   在高高的蓝天下   向全人类报警——   它,一日千里的传递   如同一封奇异的鸡毛信   由一个新生婴儿签署   告诉地球上所有的角落   不要再给明天的世界   增添烦恼和拥挤   马泰伊·加斯伯尔,   无论你长大了   做工还是务农   教书还是行医   你的名字注定要在   人类最辉煌的一部编年史上闪光——   让每一位为人父母者   都能毫无愧色地对着它说:   我们都是地球上的居民   我们理解了你的涵义!   阳阳与扬子   阳阳,诗人赵瑞蕻、杨苡的孙子,1990年初夏小学放暑假家中无人照顾,随同爷爷奶奶参加了南京市作协与扬子石化组织的“扬子诗歌笔会”,在扬子石化宾馆住了五天。   阳阳出生的时候   扬子江北岸还没有“扬子”   阳阳今年十岁了   扬子已长成高大又美丽的城市   此刻,放暑假的阳阳   正跟着爷爷奶奶还有一群摇笔杆的大朋友   来到这座钢铁的森林采集诗歌的蘑菇   走过汗湿的巨塔、神秘的球罐   走过精密的仪表、寂静的厂区   阳阳不识那么多元素符号和进口商标   也不解何为“芳烃投产”什么叫做“30万吨乙烯”   十岁孩童更没有“世纪末的悲哀”   不想参加诗人们关于现代诗走向的争论   吸引他的只有机器轰响中的一声蛙鸣   污水净化池边一条游弋的小鱼……   于是整整五天,阳阳成了诗会上的大忙人   他奔走在这现代化大企业的边缘   奔走在飘洒着六角形花瓣和三原色的田塍   他比谁都更关心蝌蚪的呼吸、蝉和小鸟的音乐会   他跟怕羞的痒痒树逗乐,与柔软的美洲草嬉戏   还邀请一只迷了路的小螃蟹回寝室   同他一起在席梦思的原野上向明天旅行……   阳阳要做一切生灵的好朋友、大自然的好邻居   他甚至想揿动扬子宾馆里的所有门铃   因为他发现每个门铃中都有一曲欢乐颂   ——那是他爷爷的爷爷贝多芬   留给这个世界的最后的祝福   一颗伟大的爱心向人类昭示幸福的叮咛……   扬子,我的好兄弟,感谢你在这盛夏闷热的梅雨季   正当你日理万机的大检修期来临   接待了这个年幼的匆匆过客   (如同接待了被称作“诗人”的我们)   接待了他小小童心中的欢乐与期待、纯真与憧憬   接待了他对你的绿色的采访   对你清新和美好的体味……   请把他好奇的目光、追寻的足迹和跃动的身影   贮存进你电脑的程序和大厦的年轮吧   也许有一天,在“扬子人”的花名册上   会增添一名小学三年级就研小龙虾养殖究过扬子生态的环保专家   增添一名讴歌二十一世纪工业文明的抒情诗人   增添一名开拓扬子第四期、第五期工程的建设者   增添一名蒸馏塔下忠诚的卫士,或是一位管线上辛勤的操作工……   (1990年6月30日)   平台小夜曲   献给东海上的石油勘探者们   黄昏的天车已驶进夜的门庭   将一弯新月挂上高高的塔顶   汗湿的平台依然轰鸣在茫茫东海   远离南京路的繁华和外滩的幽静   但钻塔下的青春自有别样的风采   万顷碧波托起的是台巨大的钢琴——   弹奏惊涛,弹奏骇浪,弹奏强者的奉献   也弹奏鸟语、花香和温柔的爱情……   旋转的天线才从云端接过STV的青睐   《女性世界》在邀小伙子们同行①   大上海没有忘记这座漂泊的男儿岛   今夜,电视鹊桥将飞渡多少相思的梦境   舷梯旁,有人在垂钓晚潮中的欢乐   舷窗里,有人在朗诵海涅、普希金……   也许啤酒沫更能释放疲劳后的轻松   干杯!为祖国又增添一口储油的深井!   是的,每点星光都在照耀这神奇的水城   大陆架的边缘竟伸延出西子湖的美景②——   难怪海底铁锚彻夜枕着宝藏不眠   远处,护航船也睁大了警觉的眼睛……   (1990.5,上海)   ①上海电视台《女性世界》节目组免费为海上勘探工作者录制征婚广告。   ②勘探中的“平湖油气田”井点全部以西湖名胜命名,我称之为科学工作者的浪漫主义。   好哇,红嘴鸥   因为生态环境改善,昆明冬日市内外的大小湖面上,无数天外飞来的红嘴海鸥如云如织,蔚为奇观──   从西伯利亚的苍茫中飞来的   从北冰洋上的寒流里飞来的   飞越过多少高山与大河   带来迢遥又神秘的祝福   聒噪着复杂、难懂的卷舌音   ──好像我读初中时学过的俄语……   你们好哇!远来的红嘴鸥   似雪绒花扑打无数银翅膀   万千小红喙,争织满湖清波   橙黄的湿脚丫是在给石岸签名吗   好客的昆明人伸出多少双热情的手──   留住云彩,留住星辉,留住碧蓝   留住纯净,留住赤忱,留住欢乐   你们好哇!漫天的红嘴鸥   是在讲说北极光的奇幻与瑰丽   是在夸赞爱摩斯基人温暖的地窝   还是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的故事   冰熊的憨态、火狐的狡黠,抑或   鲸鱼家族那来自深海的恐惧和忧虑   全被录进了这早间新闻似的鸟语……   你们好哇!可爱的红嘴鸥   请接受孩子们天真无邪的友谊   请接受姑娘们银铃般的笑与害羞   请接受恋人的甜蜜、老人的慈详   拎着菜篮子匆匆走过的关心与照拂   哦,还有航行归来的潇洒,是你们   家乡的远小龙虾养殖客,又在这春的城池邂逅……   你们好哇!忙碌的红嘴鸥   尽情地享受这一切吧,莫迟疑   这里早已取缔了那恶梦似的枪口   每一双瞳仁都报告天气的清明   每一袭林荫都奉献大地的祥和   知道吗?为了这冬日之晨美丽的喧哗   我们已经付出了很多、很多……   你们好哇!幸福的红嘴鸥   (1997年)   唱给洱海的情歌   像硕大无朋的花篮,飘浮在云海间──   金花们的俊俏,千朵万朵把旭日点燃……   像波光粼粼的唱盘,旋转在高原上──   才有那么多美妙歌喉,荡漾心的门环……   三塔是唱针,是发簪,还是梦之船桅──   将来自四面八方的爱慕又一帆撑向遥远……   洱海,洱海,你还在天边同谁附耳悄语?   呵,我真想让自己的斑鬓也化作那苍山!   聂耳在昆明(二首)   西山聂耳墓即景   西山似琴   滇池似琴   这座松林里的墓园   更像一架亮锃锃的琴   风雨的指尖   阳光的指尖   都从大理石浮雕墙上弹过①   呵,烽火中的万里长城──   也奏响了   不朽的歌魂   每一条大路都在倾听   每一圈年轮都在共鸣:   那开路先锋的歌……   那风云儿女的歌……   那桃李芬芳的歌……   你二十四级凌云的琴键呀②   一部歌者的传奇──   永远的二十四岁   谱写我们民族的新生!   ① 聂耳墓前的浮雕墙上刻有长城烽火图,寓意其代表作《义勇军进行曲》。   ② 二十四级台阶,象征他短暂的一生(1912-1936)。墓园呈琴状。   访甬道街聂耳故居①   你在高楼的背阴处   被繁华遗忘了的角落里──   瓦菲,还记得他的啼哭   木窗,曾见过他的学步   一双傣家寡母的手②   掺和着什么样的辛酸   从低矮和褴褛中   放飞出日后   翱翔世纪的音符……   如今这里是花鸟市场   拥挤、芜杂、又局促   没有追星族流连   没有淘金客光顾   却有无数色彩的聚会   更有八方鸟雀的欢歌   春城,以一座无声的石碑   指向72号门,仿佛在说:   红土高原最丰美的乳汁   是从这里流出……   ①聂耳故居位于昆明市中心的甬道街,系旧城小街,现为花鸟市场。   ②聂耳四岁丧父,其母为傣族,对爱子音乐天赋的形成,施以了重要影响。   俄罗斯采撷(四首)   诗人在皇村   彼得堡远郊的皇村(今名“普希金城”),是少年普希金读书的地方。当年皇村中学的花园里,有一尊诗人在长椅上俯首沉吟的雕像。   青铜的钮扣解开了蓝天的衣襟   枝头的小鸟,在呼唤谁的姓名?   引领我们走进这三百岁小镇的   并非那王冠般耀眼的凯瑟琳宫   恰恰是一位被沙皇放逐的诗人——   他在这里热恋他年轻的缪斯   也在这里脱去他天才的稚嫩   为了在不自由的年代里诅咒黑暗   为了讴歌西伯利亚囚徒的光荣   为了以生命捍卫名誉和爱情……   纵使邪恶的子弹射穿了胸膛   俄罗斯依然相信这高洁的诗魂!   如今,晨风都在嘲笑专制的冷酷   哪怕它装饰再多再美的大理石花纹   也难敌这坐椅旁一束带露的野雏菊——   不知是哪位从郊原上走过的少女   为沉吟中的朝阳留下了心的缤纷……   红场上的乌鸦   红场上的乌鸦,羽毛是灰色的   红场上的乌鸦,灰脊梁上亮着白斑   像胖敦敦的穿晚礼服的绅士   优雅地,驮着夕阳   在红色宫墙边的绿草坪上   一边散步,一边啄食   深沉、缄默,如同饱学的哲人   (一点不像克雷洛夫的寓言!)   显然,白斑乌鸦记取了前辈的教训   嘴里有东西的时候,不再唱歌   也决不就自己的歌喉是否美妙   同那心怀叵测的狐狸进行辩论   新圣母公墓抒怀   莫斯科城边的新圣母公墓,安息着众多影响过俄罗斯和世界的名人——   走进盛夏的浓荫,轻轻地放慢脚步   纵横的墓道,编织多少惊喜的邂逅   创作《死魂灵》的大师在抿嘴黠笑   乌兰诺娃用足尖将《天鹅湖》旋舞   马雅可夫斯基,高吟他红色的诗章   黑与白的交错里,沉默着赫鲁晓夫   终于相会了,卓娅和舒拉这姐弟俩   血染的风采,早已化进四海的花雨   我们有多少话要对病榻上的保尔说   万水千山之外,仍有你的“追星族”   图波列夫又在构思翱翔天宇的新翼   米丘林仍在讲述改造大自然的学说……   是什么将平凡人生凿刻得如此精彩?   怎样的矿藏熔铸出了“俄罗斯性格”?   是梦想在冰冷的岩石中绽放出春光?   还是苦难将有为的年华雕塑成不朽?   谁说蓝天下的碑铭宣告一切的结束?   难道默想中的思绪不就是路的开头?   我问绵延这绿色坡岗的高高列宁山   我问墓园墙外缓缓流淌的莫斯科河   套娃的故事   层层相叠的俄罗斯套娃,层层相叠着我久远的记忆——   我认识最小的那一个   羞怯的小姑娘柳芭   大眼睛、长睫毛的柳芭   在俄文课本第一册的插图上   伴我学单词、念最难念的卷舌音   可爱的小柳芭,还记得那个   带红领巾的新中国男孩吗   我也认识第二个,不说名字   所有的共青团员都知道她   来自莫斯科的勇敢美少女   为保卫亲爱的祖国妈妈   将燃烧瓶投向万恶的敌人……   呵,她牺牲在风雪中的身影   也映红了东方的朝霞   第三个,扬起了笑眉的   是《幸福生活》中的女拖拉机手   还是顿河岸上的阿克西妮娅?   广袤的俄罗斯,多子女的大家庭   驾着三套车穿过冰封的莽原   去追赶银月亮和奇异的北极光   阴霾的重轭下,竟失踪了脱缰的老马!   第四、第五……才断了音讯   远方的近邻,怎能不将你们牵挂?   牵挂你,白桦林妖娆的秋色   牵挂你,涅瓦河多情的桥闸   青铜骑士还在守望双头鹰的归来?   披黑纱的寡妇、枪声中的罗曼史   还有叶赛宁的诗句、普希金的童话?   终于,有一天同你们相会了   相会在这熟悉又陌生的红场上——   红朴朴的面庞,金灿灿的头饰   走出了椴木年轮的“玛特寥什卡”①   好一群美丽的俄罗斯姐妹花!   久违了,我童年和少年的恋人   久违了,当年的红领巾已满鬓霜花……   而你们,仍像北斗七星一样璀璨   白夜一样迷人,民歌一样年轻   我要把你们带回扬子江边的家   那里有一个和柳芭同龄的小姑娘   会将你们的名字和故事记下   打开套中的奥秘,认识生命的神奇——   这世界,也将在不断的旋转中长大……   ① 俄罗斯套娃,多为椴木制造,通称为“玛特廖什卡”(俄文中最常见女孩名字的爱称)   剑桥的苹果树   剑桥三一学院的门口有两排高大的苹果树,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游客   是苹果树,选择了剑桥?   还是剑桥,选择了苹果树?   走进三一学院门前的绿荫   ——我问两鬓染霜的导游   ——苹果树来自牛顿的故乡   那年放假回家他在树下读书   坠落的苹果击中早熟的天才   大自然的谜底才因此而泄露……   繁茂的枝叶葱茏剑桥的夏天   思想者的校园芬芳蓝色星球   像“万有引力”、“能量守恒”   像永恒的格言、美丽的诗歌   (2014年春于剑桥)   瑞士牛铃   摇啊摇啊,少女峰的秀色   摇啊摇啊,琉森湖的波光   小小牛铃,温暖阿尔卑斯   小小牛铃,散发千秋草香   不夸军刀锋利、钟表精微   不炫战舰威风、高楼摩天   铃声里,有奥黛丽的清纯   铃声里,有卓别林的笑影   跟着它,能走到五环旗下   跟着它,能找到爱乐之城   小小牛铃,是瑞士的心跳   小小牛铃,系人类的福音   (2013年6月记于卢赛恩)   早安,南非   下榻南非第一夜,翌晨被窗外鸟鸣叫醒,想起了杜甫……   早安,彩虹之国的精灵   早安,蓝天白云的音符   你在窗外问我从哪里来吗   还是在招呼你身后的女友——   多像我遥远国度的一对小恋人啊   它们曾叫醒一位唐朝诗人的梦   我从那诗人的梦境里飞来   乘着“一行白鹭上青天”的诗句   飞过了地球上最广袤的大陆   从亚洲边缘,到非洲之角   没错,还有“两个黄鹂鸣翠柳”   那是远东之春最美的画图——   且把我当作一株穿越万里的垂杨   来,小彩虹,请落上我的枝头   (2014年春,约翰内斯堡)   比邻斯堡野生动物园   一蓑夜雨,将莽原上游荡的日子刷新   山路弯弯,旋转出云白、天蓝、水清……   早醒的河马在圈圈涟漪中瞪大了警惕   激动得尖叫的,是坐在车窗内的我们   一匹走散的小斑马,误闯进我的镜头   呵,风吹草低,一望无际的“斑马线”   角马,马群中的角斗士,像在开晨会   彬彬有礼,让观光客忘了今夕是何年   花仙子似的斑跳羚,绿野间婆娑起舞   庸懒的珍珠鸡,华贵服饰撒落了一地   “春秋五霸”,藏身密林,不动声色   大象狮子猎豹,还有神奇的长颈鹿   只派出个年轻莽撞的犀牛来“忽悠”   竟让满车的“长枪短炮”兴奋不已:   自拍、他拍,争同“大明星”合影   车窗外上演着一出真正的“独角戏”   唯有湖边摇摆过一群唐老鸭的远亲   “呱呱呱”地甩下一串轻蔑与怀疑——   “小声点!当心这些危险的两脚兽   别看他们只打象牙、虎骨的主意……”   比邻斯堡,五百里山川,戒备森严   大自然母亲向谁展示她无穷的魅力?   比邻斯堡,三小时游程“囚车”出行   人呵在“错位”中追寻迷失的自己?!   好望角之恋   无垠的蔚蓝,演绎无垠的诱惑   大西洋和印度洋,在这里牵手   浪花开遍了全世界的地理课本   海风吹白了一个东方少年的头   人生再短也是一段奇妙的旅程   是谁,牵动你穿山越水的脚步?   有一个信念,在信号山上等我   等我的还有扶栏上那把同心锁   此刻,我踏上涛声喧哗的海岬   俯身捡拾她留给我的爱的诗句   心的风帆,又随云蒸霞蔚升起   梦的星眸,仍在海天深处闪烁……   哦,每朵浪花都在喊她动人的名字——   美好希望之所在:Cape of Good Hope!   (2014年春,初稿于约堡/开普敦)   波斯湾夜话   致熟悉又陌生的旅人   哈利法塔插入星空   黄金街上笑语喧哗   来自海峡两岸的我们   邂逅在迪拜港——   同船夜游波斯湾   语言,没有障碍   手势,无需比划   一样的李白苏东坡   一样的西湖日月潭   却有一条无形的界河   避开了深绿与浅蓝……   而那夜的波斯湾   宁静祥和又璀璨   闻不到丝毫的火药味   仿佛中东很远很远   海峡却如此贴近……   忘了夜窗外的风景   却记住了同船渡的两位旅人   无尽的海水呵通天下   唯有家门口的那道湾   至今仍难解彼此的心结   (2014年春夜游波斯湾,2017年春追记于南京)   同窗之约(情景诵读小品)   主持人:那是一个春天的故事。三十年前的春暖花开时节,南京诗人冯亦同与西部诗人、《绿洲》主编洋雨去广州开会,在粤桂列车上结识了三个来内地旅游的香港女孩子。十几个小时的短暂相处,从偶然相遇,陌生又好奇,语言不通中“笔谈”相助,到临别相约“十年后香港回归再见”……岁月悠悠,星移斗转,留下了一段“跨世纪”的“忘年交”,如溪水长流,点点滴滴折射出内地同胞与香港青少年间的情感交流与家国情怀。   [情景诵读:冯亦同诗《同窗》   男声:   卧铺车厢里   我和她们同一扇窗口   三个女孩子   三个从香港来的   不描眼圈不搽口红的女孩子   趁她们的第一次工休   来辽阔的父母之邦漫游   我和她们共读   一窗明媚的山水   一窗美丽清新的大自然   一窗熟悉而又陌生的历史   仿佛在重温中学里的功课   又像在未知的旅途上行进   我们交谈了很多   (从张明敏到周润发   从吐鲁番到新加坡)   她们抢着告诉我   那行李架上鼓出的   是在香港买不到   也买不起的新书   三个爱说爱笑的女孩子   盼望着上大学   也盼望着走遍全中国的   香港女孩子   和我分手在1987年初春的月台上   留下了希望的名片   留下了祝福的地址   我同她们郑重地相约——   十年以后我将跨过罗湖桥头   去补上那迟到了一个世纪的课   主持人:和冯亦同一样,《绿洲》主编洋雨,也被这几个来自“花花世界”却朴素得像南国红土和亚热带绿叶的香港小丫头所吸引。应她们的请求,老诗人即席赋诗《三原色》相赠,他按三人衣着的颜色,将她们分别形容为“金黄的矢车菊、殷红的相思子、湛蓝的勿忘我”。三位爱好读书和写作的香港女生都报名参加了洋雨主办的创作函授班。不久,“三原色”之一的“勿忘我”,就在给冯亦同的信中,寄来她在洋雨主编的刊物上发表的短文《列车上的“中国情”》,   [情景诵读: 梁婉冰文《列车上的“中国情”》,冯亦同文《践约》   女声:   ……别后才明白,旅途邂逅竟使我们心中充满了纯真和崇高的爱,大家同是中国人,总有一种共同的语言。你们的真切、热忱,增添了我们对祖国的了解、对乡土的怀念、对中国同胞的热爱。为了你们,为了明天的香江聚会和把笔重谈,三朵小花将不变色,不凋谢。请你们珍重,给我们在真挚、诚恳的笑容里再次感受中国情的机会。   男声:   说真的,我没有想到从小学到中学都用英语上课,普通话说得不如外国话的香港女生,在眼下这段过渡时期连“国籍”还暂无着落,但中文写作一出手就这么好,正应上了情动于衷、言为心声的老话吧——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毕竟是母语和乡音啊!   主持人:“同窗”的故事才刚刚开头,“绿洲”上的小花灿然绽放,还没有等到“十年之约”,“三原色”中的“相思子”就因患重症离世。当时“忽忘我”正在新疆旅行,未能亲自送别好友,这份深深的遗憾,也促使她要履行那个期盼了十年的约定——时光列车已经开进了香港回归后的第一个金秋。   [情景诵读: 梁婉冰文《十年之约》,冯亦同文《践约》   女声:   那是1997年10月,我选择乘坐刚开行的“京九”与“沪九”列车北上。由上海到南京,轻身一人下车,毫无准备的我走到昔日名片所留下的地址,可是办公室已搬迁。幸好,经他人的帮助,找到南京诗人的新工作地点,才打听到他家的电话号码。寻寻觅觅,从中午找到晚上,终于在电话中听到我期待已久的声音,那份喜悦,实在难以忘怀。当我在漆黑中看到他的身影时,眼泪差点夺眶而出。短暂的重聚,虽然没有令我们更熟稔,但能够再聚,寻回珍贵的记忆总是令人激动。   男声:   十年过去了,她的普通话进步不算大,但“中国情”更浓了——这不是“践约”来了吗?电话里的声音说:“我来看看您,可以吗?”   当然欢迎!虽说已是晚上,我又住在郊外,找了我一天的她还是打老远坐着一辆“马士达”嘟嘟嘟地赶来了。十年不见,样子成熟了许多,更大方、更健谈了。我将当年的合影从影集中取出拿给她看,她说穿红衣服被洋雨戏称为“相思子”的那个叫淑屏的姑娘,两年前生脑瘤去世了。她俩是最要好的朋友,她这次北上也是代她偿还宿愿的。她还告诉我,这十年里她完成了大学本科的学业,到过世界上很多地方,但她最倾心的还是祖国大陆。她目前在政府工作,“回归后,我们是一家人了。我真想到内地来做事,教英语,还可以学学普通话。”神采奕奕的她,仍用那浓重的粤语口音和充满理想色彩的语调,滔滔不绝地说。   我和妻子以简单的茶点招待她,一面问起香港的近况,她说一切都非常好,今后的发展前景也是广阔的,因为说到底有祖国做后盾,内地这些年变化大,同外面的差距在缩小,作为中国人,她深感自豪。说到她自己,也大方地告诉我们,已有男朋友了,这次度假她先出发,正准备跟他在北京会合呢。说着还调皮的问我:“我同十年前相比,变化大吗?变漂亮了吧?”我回答她何止是漂亮,也干练、活泼多了,我十年前给她的地址、电活全变了,在人地生疏中能找到这里,还真不容易。   不知不觉谈到了时钟敲十下,明早她还要赶火车。我和妻子同她一起挤进一辆马士达,将她送到最近的一个公共汽车站上,目送她离去。我对她说:下次见面再也不会是十年以后了,我到香港,一定给你打电话。   主持人:十年过去,又一个十年过去。《同窗》和《践约》的主人公,如今在哪里?《列车上的中国情》和《十年之约》的清纯与执著,还守望在天南地北、激荡在彼此的心间吗?充满喜悦与期待的2017年,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为我们作出了肯定的回答。有请“勿忘我”、在香港XX区从事社区服务工作的梁婉冰小姐,有请南京作家、诗人冯亦同先生,欢迎他们来到节目现场,与我们分享这段跨越了三十年的友谊佳话。他们将同主持人和两位表演艺术家一起,诵读冯先生的新作《同窗之约——缘聚香江》   [情景诵读: 冯亦同《同窗之约——缘聚香江》   男声:时间的窗口,究竟还有多少?   缘分的站牌,该由谁来揭晓?   女声:奔驰的列车,飞过了三十年   两张老照片记住那分分秒秒……   男声:从广州的月台到南京的公交   从早春的期盼到金秋的寻找——   女声:十年践约,令忘年同窗惊喜   “三原色”就是不变的信号!   男声:当紫荆花为心的回归而绽放   殷红的相思子也会向你微笑……   女声:让矢车菊也来带来新的祝福   海天雄鹰可听到洋雨的问好?   男声:我愿做一片来自栖霞的枫叶   以扬子江的名义向母亲报告——   女声:湛蓝浪花是勿忘我的深情   映照太平山下最美丽的画稿……   男声:一九八七相识列车窗口   女声:那是偶然,也是必然   男声:一九九七迎送公交站点   为了践约,也为还愿   女声:二零一七重逢太平山下   带来祝福,感慨万千……   合诵:缘自香江,回望旅程,诵读诗篇   缘是香江,同胞手足,衷情不变   缘聚香江,紫荆花开,国泰民安   缘满香江,继往开来,拥抱明天   从香江到长江,从太平山到紫金山   这是同窗的约定,也是江海的誓言!   (2017年4月23日四稿)   ① 此文首发《栖霞山》2017年秋季号,署名叶彤(执笔)、吕方。   舒凫之歌   ——写在姜堰市高二适纪念馆   有“当代草圣”之誉的书法家、诗人高二适(1903—1977)生于溱湖之畔,其名取意于“适吾所适”,晚年号“舒凫”①。先生有诗云:“出蜀稀闻子规鸟,回乡初见杜鹃花。一声肠断溱湖水,何事将归不问家。”今高二适纪念馆馆刊亦名《舒凫》。   恰逢杜鹃花盛开的烂漫时光   我们从四面八方走进这厅堂   读一位游子写给故乡的情书   看一片热土向世界展示辉煌   江水河水海水流进他的砚池   三水之地托起一颗心的飞翔——   以点撇勾捺,穿越苍茫时空   生命的宣纸,承载周秦汉唐   温润之美因风雨生长成劲节   命运多舛被坎坷磨研出墨香   度世的胸中,辨察古今秋毫   通神的笔底,求索翰林宝藏②   给石头城添一段兰亭的佳话   为求雨山合一曲知音的绝唱③   你是梦的化身,高亭的投影④   你是春的行脚,朝霞的印章   将永远的思念留给百里溱湖   一个不朽的名号被桨声颂扬   舒凫舒凫,真爱在草丛安家   舒凫舒凫,自由在水天徜徉   2011年4月初草于溱湖国际诗人笔会   2014年7月三稿于金陵台城   ——   注:①凫,泛指野鸭,水乡常见之飞禽。   ②二适先生有联语:胸中度世,笔底通神。   ③石头城是南京的别称,高氏大半生寓居南京。先生曾因考证《兰亭集序》真伪与郭沫若争论而轰动一时并传为佳话。求雨山在南京江北的浦口区,今有高二适先生纪念馆;与高氏并称“书坛四老”的林散之、胡小石、肖娴纪念馆亦在此处。   ④高亭,二适先生曾自号“高亭主人”,典出章士钊先生诗“从古诗人定名胜,高亭应比孟亭尊”。孟亭在湖北钟祥,为纪念孟浩然而建;高亭指二适先生,今故乡纪念馆内建起一座“高亭”。   与铁矿石同行   以75岁“高龄”深入梅山铁矿“东区-420”采风,被同行者戏称为“创纪录”之举。   四分之三个世纪   随我一起沉降   地下四百二十米深处   一座神秘的宫殿   一部厚重的史诗——   纬地经天的人间风景   是从这里起步   星光璀璨的青春之歌   仍在这里长吟   权当一次“体检”   一次回炉再造的机遇   我这身浪迹天涯的老骨头   挤在年轻同伴中间   让轨道车上的铁矿石   也铿锵铿锵地   点赞个不停   (2016.9.18于南京梅山)   在灯之城,我寻找光源   我身上没有一件值钱的东西,只有一副近视眼镜,值几个钱?   我身上的磷,只能做四盒洋火。我愿我的磷发出更多的热和光。   我希望它燃烧起来,烧掉古老的中国,诞生一个新中国。   ——恽代英(1895—1931)遗作《我》   穿过岁月,我寻找光源   在他的故里,崛起了一座灯之城   灯的森林、光的海洋、美的宫殿   红梅阁怀念他青衫依旧的颀长身影   大运河波似乎也闪烁着那近视镜后的眼神……   用“洋火”的年代早已不复返   神州追求光明的脚步一刻也没有停   从“钻木取火”到“星火燎原”   从“一穷二白”到“小康”、“大同”   先驱者手中的炬火永远高擎着赤旗——   那是丹柯跳动的心、恽代英燃烧的磷……①   七十岁的共和国对新世纪的主人翁说:   历史让我们明白:哪盏灯火不是璀璨的人生!   ①丹柯是高尔基笔下的俄罗斯英雄,他以心作火把,引导族人走出黑暗森林。   (2019.9.20采风常州“中国照明博览会”后作)   “余光中班”诞生记①   邮票与邮筒   南京五中成立“余光中班”,成立仪式上向已故校友余光中(1928——2017)遥寄致敬信,特制了印有诗人亲笔题词的“纪念邮票”与“专用邮筒”。余光中生于农历重阳节,自称“茱萸的孩子”、“金陵子弟江湖客”。   邮票是青鸟的奋飞   邮筒是岁月的凝眸   轻轻呼唤着你的名字——   一棵青春不老的亲情树   一座诗心起跳的碧玉城   你好,余光中班!   你好,五中新生!   “永忆母校 启蒙之恩   青中,五中 永铭吾衷”   第九十三个登高的重阳   签收你银钩铁划的遒劲——   从烽火年代到世纪交替   母校惦念茱萸的孩子   缅怀金陵子弟江湖客   一首感动天下的《乡愁》   珍藏多少绿叶对根的情意……   青鸟,衔来云外信   梧桐,悉数赤子声:   余光中班,余光中班   同沐光中,不为怀旧——   你是新生,也是传承   你是菁菁,也是永恒   山高水长   南京青年会中学(今五中前身之一)始于1913年,抗战时期西迁重庆江北县悦来场,少年余光中1940年秋入学,抗战胜利后随校返回,1947年高中毕业,考入金陵大学外文系。“一个人的中文根柢,必须深固于中学时代。我的幸运在于中学时代是在纯朴的乡间度过;我的中文跟英文底子都是那几年打结实的。”(摘自余光中《自豪与自信——我的国文启蒙》)   蜀山青,蜀水碧   你用川音号子叫醒太阳   扬子江是你写给故乡的诗句   你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   桐油灯下李白、杜甫、苏轼   为一个少年飘泊者导航……   从步履崎岖到高楼对海   你将大半生交给了山高水长   白发仍吟哦:“未来啊   乡愁是一道长长的桥梁   我来这头,你去那头”   一支五彩笔告诉全世界——   凡有中文处就有余音绕梁……   (2021年8月6日——27日于南京城西)   ①诗中所引用诗句,均为余光中早年与晚期创作。   相约未来城   征帆并未远去   鸥鹭翔集范公堤   团结河上的桥影   指路牌般引领着四月   来看油菜花的金阳光   来听蚕豆花的小夜曲   来会几何图形的智慧空间   ——在旋转风火轮的苏北大平原   打开折叠奇思妙想的5G荧光屏   和一扇扇未来已来的广厦之门……   我的童年,曾乘烽火中小舟   同你一起迎接过东方的黎明   此刻的我,却以银鬓艳遇   你春之回廊间的翩翩花季:   挺立在粉黛与晚樱前的丹枫树   红领巾的火苗仍在枝头闪烁……   敬礼!永远年轻的园丁和师长   敬礼!抚育砥砺我的摇篮与阶梯   祝福你,绽放在雄鸡形国土上的雄心   祝福你,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日子   如不落的征帆与腾飞的祥云——   潮涨潮汐般捧读那永恒的诗句   (2021年4月10日于盐城悦达科创园)   【代跋】倚墙而立   87年秋,重返柳堡。四十多年前,我出生时的茅屋早已拆毁,但有一堵断墙尚存,令我感念不已。   溯四十年光阴,向你泅渡   我将一颗依旧童稚的心   晾在你为我打开这世界的窗口   ——祖居老屋的最后一爿墙   至今还残留在空旷的宅基上   如不忍离去的一抹夕晖   搭在故乡额前深情眺望的手……   我奔向它,扑向它,依偎着它   于记忆的河岸呼吸乳汁的芳馨   重温黄昏油灯下摇篮曲的轻柔   聆听檐草簌簌扑打着狂风暴雨   ——哦,是谁,将泥土的执著   揉进我蹒跚学步的生命?   是谁,从兵燹、洪涝和漫长的离别中,   将我每一个回乡的梦境收留?   越过父兄的肩头,我看见你   沐着慈母的目光,我看见你   你咀嚼着草屑、糠皮和斑驳的日影   却哺我以厚爱,期我以至诚——   世上没有比你更可靠的墙壁了!   你远胜过天底下所有华丽的楼宇……   真想拥抱你,抚摸你,亲吻你呵   我的至今仍站立着的衣胞之地   我的躬耕了无数世代的默默无言的乡土!   我知道你终究要倒在岁月的蹉跎里   但我眼前迎接的每一叶春光   都是你襁褓过我的日月的再版   我脚下铺展的每一条大路——   都是你希望的指纹在延伸、闪烁……   (1987年初稿于故乡,2022年夏重抄于紫峰堂)   冯亦同早年留影   作者简介   冯亦同 当代诗人,中国作协会员,文学创作一级。著有诗集《相思豆荚》、《男儿岛》、《紫金花》、《牵手树》,诗评论集《红叶诗话》、散文诗剧《朱自清之歌》,诗人传记《郭沫若》《徐志摩》等,曾获紫金山文学奖、南京文学艺术奖、江苏省“五个一”工程奖等奖项。现为南京市作协顾问、南京诗词学会顾问、江苏省中华诗学研究会顾问。   手机铃声威风堂堂
小龙虾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喜欢发布评论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